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夜空被爆炸声撕裂,警报声覆盖全国。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密集空袭让乌克兰陷入恐慌,而乌总统泽连斯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
2025年8月28日凌晨,乌克兰首都基辅迎来俄军数月来最大规模的空袭,大量无人机和导弹如雨点砸向各区。 俄罗斯发射了598架无人机和31枚导弹,乌军声称拦截了其中563架无人机和26枚导弹。
空袭已造成至少22人死亡、数十人受伤,基辅市市长克利奇科宣布8月29日为基辅哀悼日。 一栋五层公寓楼被直接击中并完全被摧毁,位于基辅的欧盟代表团大楼在袭击中受损。
俄罗斯国防部表示,此次行动出动了包括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在内的远程空射高精度武器和无人机,瞄准的是乌克兰军工企业和军事空军基地。 俄方宣称攻击目标已经实现,所有指定的敌方目标均已被击中。
空袭警报持续9小时后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令国际社会意外。 他一改8月23日不要中国担保的态度,主动点名中国:“我期待中方对当前局势作出回应”。
这一表态与他此前立场形成鲜明对比。 就在空袭前不久的8月23日,泽连斯基还公开表示“不需要中国提供安全保障”,甚至称中国“在冲突中什么都没做”。
就在8月份乌政府还以“支持俄国防工业”为由,制裁了53家中国实体及个人。泽连斯基此次喊话明显是想阻挠中俄走近,同时还希望把中国拉到西方国家这边,一起谴责俄罗斯。
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事后表示,这次打击是针对乌方的军用和与军用相关的设施,并且“相关目标已被摧毁”。 他同时指出,俄方仍希望继续推动和平进程,以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达成目标。
泽连斯基对华态度的突然转变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乌克兰外交困局的真实反映。 俄乌冲突持续了三年,之前力挺乌克兰的西方国家开始力不从心。
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军援预算,德法因经济压力减少支持,乌军反攻陷入僵局。 欧洲理事会发布的军援统计表明,今年二季度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较去年同期锐减35%。
特朗普政府自今年3月起多次削减对乌军援,7月更是直接停止提供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、“海马斯”火箭炮等关键武器,导致乌军在对抗俄军空袭时捉襟见肘。
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俄乌冲突已让德国损失超过2400亿欧元,高昂的能源成本和军工开支迫使柏林大幅减少对乌支持。 欧盟内部也出现“战争疲劳”,农民抗议、能源危机和政坛碎片化让法德等领头羊自顾不暇。
前线士兵因弹药短缺士气低落,后方征兵部门甚至频繁遭到袭击。 乌克兰总理斯维里登科在基辅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宣布:18至22岁男性公民在战时将不再受边境限制,可以自由出国。
内务部长克利缅科强调,政策出台是希望年轻人能在海外完成学业“未来更好地报效国家”。 但《路透社》调查显示,仅8月下旬,乌克兰西部边境每日出境人数较7月同期激增43%。
乌克兰国内经济停滞不前,通胀率已突破19%,民众对未来的信心降至谷底。 乌克兰政府不得不采取更灵活、更现实的政策,试图平衡人才流失与动员压力。
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莫斯科的例行记者会上高调宣布,俄方“最后通牒”已经送达西方与乌克兰:乌克兰必须全面非军事化,承诺永不加入北约,并承认俄罗斯对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、赫尔松、扎波罗热四州的主权。
泽连斯基可能希望通过调整对华态度,为中国更积极参与乌克兰危机创造空间,特别是在瑞士和平峰会即将举行之际。 他试图通过制造“中国能够约束俄罗斯”的舆论,向西方释放信号。
泽连斯基的高调感谢中国,既是做给欧洲看“我在积极寻求和平”,也是悄悄向中方递出橄榄枝,想重新校准中乌关系,甚至为后续谈判争取更多筹码。
然而这种策略暴露了逻辑上的矛盾:一方面他指责中国在冲突初期未能阻止战争爆发;另一方面他又希望中国现在介入调解。 这种“道德绑架”式的外交行为忽视了中国一贯坚持的中立立场和主权平等原则。
面对泽连斯基的公开喊话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8日记者会上的回应滴水不漏:“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。 我们呼吁有关各方遵守‘战场不外溢、战事不升级、各方不拱火’三原则”。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8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:“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,也不是当事方。 但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,中方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、坚持劝和促谈”。
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,从未直接卷入战事,作为极少数能与双方都保持沟通的大国,中国的态度显得尤为关键。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此前提出希望中国参与安保保障的原因。
中国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此前曾反问:“若中国真军援俄罗斯,战场形势还会是今天这样吗? ”这一质问,既驳斥了西方关于“中国向俄提供武器”的不实传言,也凸显了中国在冲突中始终坚持的客观公正态度。
泽连斯基态度转变背后有着现实的利益考量。 根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,乌克兰从中国进口的物资达82亿美元,占总进口量的21%,中国是乌克兰最大的进口来源国。
这些进口物资全是乌克兰现在最急需的电子设备、医院仪器、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洗衣粉、卫生纸等民生必需品。 如果因为之前拒绝担保的事和中国闹僵,这些物资的供应很可能会受影响。
中国不仅是冲突前乌克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,战事爆发后两国经贸也一直没有中断。 中方还多次表态支持政治解决、反对火上浇油,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
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涵盖能源、金融、科技等多领域,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。 任何外部压力都难以撼动这一基础。 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的行为,反而促使俄罗斯加速“向东看”,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。
在不久前的美俄会晤上,传出了一个让乌克兰不安的消息——特朗普的态度变了。 他从之前说“俄乌冲突必须先实现停火”改为“应该直接推动俄乌达成永久和平协议”,与普京的主张越来越接近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紧急发声,谴责俄罗斯“对民用设施的无差别攻击”。 空袭发生后,欧盟和英国分别召见俄罗斯大使,抗议代表团大楼和文化协会大楼受损。
特朗普政府的反应同样值得玩味,白宫新闻秘书在被问及此事时,仅表示“美国关注所有大国在冲突中的角色”,却避谈具体对策。 事实上,特朗普团队正巴不得中国卷入俄乌泥潭,这既能分散中美博弈的压力,又能给欧洲盟友制造新的焦虑点。
欧洲多国正在激烈争论是否要向乌克兰派出所谓“维和部队”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,俄方反对在乌克兰部署“欧洲军队”,称其本质依然是北约扩张。
泽连斯基的对华策略,本质上是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意图。 他试图通过“点名”中国来阻挠中俄走近,同时把中国拉到西方阵营共同谴责俄罗斯。
但中国显然不会卷入代理人战争,更不愿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。 正如外交部所言,中方始终主张“不向交战方提供武器”,并严格管控两用物项出口。
国际红十字会、联合国难民署最新数据:2025年8月,乌克兰国内流离失所人数突破820万,前线冲突区人道物资告急。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,若后勤与资金链断裂,乌克兰冬季将面临严重饥荒风险。
乌克兰的处境很艰难,这个结果从冲突一开始就已经定下了。 美欧是绝对的逐利方,当乌克兰的价值不够时就会毫不犹豫的抛弃。 中国是中立方、不偏不倚,最多能做的就是从中调停。
股市怎么加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